[機車安全]因人性造成的台灣交通國情不同
這裡感謝很多先進寫了很多文章和影片,可見關心交通安全的人很多,小弟獲益良多,行車時也不斷自我確認檢討。
一、什麼人會騎機車 :
1.亞熱帶、熱帶地區。
2.愛好自由風格,接近大自然、吹風的機車愛好者。
3.政府單位本身長久以來就是機車使用的發起者,郵差、交警、消防機車、國軍機車連、外包的停車收費員、道路清潔員......等。
4.短程送貨員、工作需求跑銀行郵局......等。
5.老,不會開汽車或無汽車的年長長輩,其中不乏無照的長者;弱,身障無法開車人士;婦,家庭煮婦或主夫,買菜、載送家人上下學停車不便時;孺,學生或剛出社會上班族。
二、國情不同1:禁行機車(歧視?自以為是?不解決問題,卻逃避問題?)
這是台灣交通部的交通臭藥丸,當時未經實證且沒有完整的科學驗證就實施。被當作治各種交通百病,不檢討駕駛行為為何不良,卻把機車趕到外線的逃避行為,沒有良好規劃就突然實施(任性?只要我交通部喜歡?)。
這項政策最嚴重的時候,機車只能騎最外線車道,即二線道內側禁行機車,且左轉須待轉。後續經過幾十年的驗證,交通部發現實驗結果危險問題多,才調整回兩線道以下不禁行機車,兩線道以下大致上機車左轉不用待轉,後續未知。這證明了政策一開始沒有好好驗證規劃。
延伸1:機車待轉區(歧視1?),沒有標準劃設規則,尖峰時段常常劃設區域不足,常因各路口型態不同造成不同問題,目前二線道以下大都朝向取消。
延伸2:機車引道或專用道(歧視2?),常有汽車或大型車輛違規駛入,造成機車回堵,甚至需要機車倒退讓汽車或大型車輛倒車離開。
延伸3: 機慢車混流(自私1?),為了將機車趕離內線,讓機車和自行車混流,造成自行車的危險。
延伸4:造成機車右側超車壞習慣(計劃時未考慮後果?)、車流交錯,雖然禁行機車使得汽車直行不會遇到機車,但右轉時卻遇到各種方向的機車,產生車向混流的狀況。
延伸5:交流道迷宮(霸凌1?),為了不讓機車干擾汽車上交流道,因此需要機車繞更遠、更彎、變化性更大、匯流更多更危險的機車引道。
延伸6:人行道空間縮減或取消(自私2?),一度可見的機車專用道,強迫機車走路邊,也壓迫了人行道空間,目前已稍微逐步取消中。
延伸7:為了掩飾當時機車即慢車的構想錯誤(將錯就錯?),開始排氣量分級,路權、停車位不同。
延伸8:交流道和橋樑的引道,在國外原本是單車、慢車和行人使用,在台灣變成機車被迫加入,影響單車和行人在旅遊或環島的關卡障礙(自私3?)。
三、國慶不同2:駕訓、考照太簡單(不負責?怠惰的工作態度?沒有交通安全的專業態度?不求進步?),歐美日都需達到類似數學的加減乘除程度,才能獲得駕照,台灣相當於只要會數學的加法就可上路。
此項缺失經過同為公署的審計部確認。
可能也是車種分流的原因之一,不想改善考照制度,但考照內容太陽春,只好讓實際路況也陽春,不並行、不會車、不需機會左轉、無人行庇護島、無多時相號誌燈,訓練出來的駕駛更不適應混合車道,四輪不習慣前面有機車,高速公路也是,如果開車心態沒有調整,出國自駕可能適應不良。
延伸1:因考照沒有真實實駕的道路行駛理論,用路文化參差不齊,降低標準,逼車、切西瓜習以為常(插隊?取巧跟風?妨礙別人權益?)
安全距離不足下,強制切入車道逼車,國情不同,在台灣不是駕駛問題?
延伸2:降低違規判斷標準(自降標準?),為了不過量執法,符合降低標準國情,面對切西瓜和急切逼車行為愛理不理,習以為常變成日常。
延伸3:沒有定期回訓制度。
延伸4:只強調後續的交通宣導,誤認為比考照和回訓更有用(自我想像良好?)。
四、國情不同3:浮濫的測速照相、區間測速、科技執法(以偏蓋全?連坐懲罰?),被交通單位視為交通類固醇,以罰金為目的之一,交通安全成效不一。
區間測速的缺點,可能無法在需要減速的地方減速,可能在不需要減速的地方減速,沒有整體規劃設置過多時可能功效不高,影響車流順暢和排除速度和時間,造成更大的危險。超速不一定是事故主因。
五、國情不同4:不重視道路工程(只想便宜行事?),道路設計不良,路燈和設施在圍欄內,圍欄設置錯誤,行道樹或設施影響視線,施工過程不重視安全。
延伸1:庇護島要架得比人高,才不會被汽車撞到(積非成是?),切西瓜撞行人或安全島,推卸是車窗太黑、行人衣服太暗、設置不好、考照駕訓沒教閃A柱死角?台中進化北路庇護道,架得比人高才事故大減,可見不少台灣駕駛人的技術不好,不懂視線避開A柱的方法,國情不同不是駕駛問題(推卸責任?)
但是庇護島的警示架得這麼高,這樣會不會反而阻礙了視線,或者硬質的警示標誌桿會不會變成田徑標竿,庇護島變成凶器島,施作者要不要確認規範是怎麼寫的,或者交通部或國土署要不要確認規範要怎麼寫。
FB站-標線改造台灣路於20250124針對過高的庇護島也有相關的說明。
延伸2:橋樑需另設機車專用道(霸凌),一樣是為了四輪方便。機車繞路而行,車流道路交錯、急彎多,工程費增加,機車危險度高。
橋樑設計人員需要為了台灣國情另外設計機車專用道,和外國原本車種混流的設計方式不同,難度和經費也會增加。因為機車專用道並非專業,且不是優先目的,結果可想而知。
六、國情不同5:交通安全檢討報告的預設立場明顯(職權凌駕專業?)
可參考youtube企鵝交通手札的影片“比台北市交通局還要更歧視機車?來看交通部保安會如何「善意」解讀數據。”
延伸1:評估報告偏頗不專業(傲慢徇私?),民調設計問題預設立場不專業完整,為了合理化車種分流政策,事故統計不主動公布汽車為第一肇事方高於機車,汽車違規率也高於機車。
延伸2:無視國內民間組織的交通改革聲浪(欺善怕惡?無謂的自尊心高?),很多民間組織提的意見過了十幾年還不見實施。
延伸3:只懼怕外媒的批評(愛面子?),只敢在家裡趾高氣昂,跟先進國家比就海水退了,才立馬實施國內民間組織已提供十幾年的方案。
延伸4:檢討用路人(學生不受教?),但也不問教育規劃了什麼,給了什麼東西。
有了駕照第一次機會左轉,右轉什麼時候要先切到外線,怎麼?何時關門?靠自己......
七、高速公路禁行機車
延伸1:立法院立法通過,重機在有重機駕照及小客車駕照滿一年、年滿20歲者可行駛高速高路,但僅限公告路段。
為了壓制誤依導航上國道的狀況,國道警一反以前數十年的執法慣例,改為就算車輛正常也要強制拖吊,以增加違規上國道的成本(濫用公權力?藐視自身建立的執法慣例?),同樣條文亦適用於誤闖到機車專用道的四輪以上車輛,但幾乎沒有車輛正常仍強制拖吊的案例。
延伸2:國內駕駛高速狀態,不習慣汽機車混流?到國外自駕需調整心態。
延伸3:可能限縮機車旅行的吸引力,包含外國人士來台機車旅遊的可能性,單車旅遊可能也是。
八、交通部本身可能就是馬路三寶,上面的()內都是人性的醜陋面,而交通部可說是顯露無遺嗎?這些也是馬路三寶的常見模樣。
不在乎外國別人怎麼行駛,自創規則不加強自身用路規範,常發生事故還常說駕駛用路文化不良、都是機車的錯。
不從考照和工程改革,反而不經道路行駛的科學理論,以直覺創立車種分流,事故多了之後繼續加強車種分流,如機車待轉政策。
現代科技進步後,不對症下藥,反而一律測速、區間測速、科技執法,交通部消耗預算讓地方政府變項徵收違規費,考照和工程的改革因而更加落後。與國際差異越來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