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球動作和投球數的雙管齊下
以下內容僅供討論之用。
一、投球數和投球動作
不是只要限制投球數,就不會有投手掛掉,國民隊的天才小史當然也在球團嚴格的投球數控制之下,但沒幾年手就動了手術。
投球數的限制,是體制上的一種進步,投球動作必須儘量符合人體結構和運動力學物理學,則是棒球專業的一種進步,投球數的限制,是保護投手的一種進步,投球的人體物理學如果能保護投手的手臂,也是一種必要的進步。
一個糟糕的投球動作,既使有非常嚴格的投球數限制,受傷的風險也會非常的高。
二、業餘和職業
業餘球隊和職業運動的差異在於,業餘球隊注重的是短期的盃賽,而職業運動則會在每年七、八月裡,持續定期的出賽,台灣的棒球歷經數十年的業餘棒球,和二十多年的職業棒球,職業的投球技術仍有待加強。即便扣除因假球案離開的投手,台灣投手的秏損率仍然高的驚人。
當投手的目標是短期投一場、短期投五場,還是定期投25場,就會產生不同的動作,因為台灣的棒球圈不大,因此投球動作的視野和交流,就相對不大。
三、上半身和下半身
一個投手必須要注意的地方很多,展現出來的數字就是,球速、控球(好壞球和位置)、續航力、投球生命。
美國的投手十分注重,上半身的腰部旋轉,但不表示他們下半身沒事幹。
日本的投手較注重下半身,但也不表示他們上半身沒在動,或他們沒有學美國人。
台灣的投手教練拿了很多口號來限制自己的投手,而選手卻又不明就理的學美國人。
四、前進和轉腰
在傳統的日派和台派中,十分重視前衝的力量,為了達到這種動作,有一派會認為,腳的跨步越大越好,這種動作有一種特點,和投手丘的關連性降低。
另一方面,和前衝力不同的是,美派非常重視上半身,或者該說是上半身的旋轉,個人習慣稱轉腰。
雖然日本的傳統重視前衝力,但有一部份的日本投手,也漸漸重視上半身的轉腰動作,而前衝力和轉腰並不衝突,美派很會利用高跆腿和高低差來增加轉腰的方便性(力量輔助),而前衝力也一樣可以達到這個效果。
美派也有部份投手,尤其是身材較溥弱的,會加強下半身的力量,來引導轉腰。當然引用下半身的力量,也該適可而止,尤其為了膝蓋考量。
簡而言之,美國和日本都有在舊有的動作中,學習其它投球動作學派的現象。
通常過份注重前衝力的動作,其上半身角度就比較不會傾斜,上半身的動作,主要是90度的轉身(一、三壘轉向本壘)加前壓。
而美國的轉腰,基本上是腰動加前壓同時,且轉動的角度較大,約有120度左右,且上半身有明顯傾斜。
五、上臂的角度
當轉腰角度大的時候,上半身的軸線和上臂的角度,即使只是90度,但
因為上半身是傾斜的,所以上臂可以舉到接近與地面垂直的角度,另一方面,前衝力的動作,如果要讓上臂舉高,則必須貼到耳朵旁,這種動作角度過死,並非合適的人體工學。
一樣是上臂垂直於地面,但上臂和上半身軸線的角度卻是不同的。
六、跆腿時的上半身
為了前衝力,過份注重下半身和只有90度的轉身,跆腿時,通常上半身會前傾(右投手的三壘方向),而轉腰為了順利旋轉,會接近直立或微微後傾(右投手的一壘方向)。
七、開掉,多開?
如果在手臂動作還沒就定位時,上半身就先旋轉,便視為上半身太早開,上半身旋轉的力量無法提供手臂。
因為美國轉腰和台灣轉身的不同,美國的轉腰比台灣的轉身更重視投球前上半身的閉鎖,而且更嚴格。
八、上半身和上臂的連結或分開
在理想的運動能量下,下半身與重心的的動作和能量,必須和上半身的旋轉連結,而上半身的轉動,須與手臂連結,太早開就會有上半身和上臂無法連結的問題。
九、手伸直或彎曲
除了上半身的開閉,會影響上半身和手部的連結之外,手伸直和彎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,目前大部份的投手都有曲肘的驅勢,在揮臂動作中,肩膀是圓心,球則是負載物,在相同的角速度之下,力距也就是手臂長度如果越長,肩膀的負擔越重,手臂需要更多的力量,很容易造成手跟不上身體的情形。
十、軟度
天才小史的軟度驚人,不止開胸時,雙臂的張開角度遠大於180,另外在揮臂時,肘前球後的動作也幾近外星人,這是投球學中,人所稱羨的軟度,不過應該適可而止,所謂的過份要求軟度,就是把人的肌肉和筯拉到極限,本身就容易疲勞和受傷,一個聰明且一年投200局,又有十幾年職業生涯的投手,一定不會一直讓身體處於人體極限的情形下。
十、腳落地,上半身再動,或是將落地時,上半身同時動
十一、前手和前腳的輔助
前腳的轉膝動作可以提高下半身的力量,而前手的動作可以加強上半身的轉動,不過仍要適可而止。
十二、前手和前腳的閉鎖
因為前手和前腳可以增加能量,因此也是視為能量是否閉鎖、鎖住的要項,前腳的閉鎖大多以腳尖轉向來決定,或者內八字來形容,轉膝動作便是從內八轉為外八的過程。
而前手的判斷點,大多但不是絕對,就是前臂轉動肩部,或是開胸的動作。
十三、正對捕手的鎖死洩力,或是身體移轉洩力
台灣投完球面對捕手的動作,唯一的好處是方便防守,卻可能有其它很多的缺點,不止限制了腰部旋轉的角度,也限制了洩力的一個緩衝簧,這種動作鎖死了上半身,洩力的主要去處只剩下肩部。
美式投完球上半身不死釘捕手,也不代表會整個偏到一、三壘去,也會有適度的要求,不死釘捕手的好處在於,腰部旋轉和整體動作的連貫性較強,另外身體仍在動作,也可以當作洩力的另一個紓發。
十四、多個圓心軸心點
投球動作的速度和能量是從零開始的,棒球的速度和能量也是從零開始的,就如同開車一樣,低檔的扭力強,但轉速不高,高速檔的轉速高,但扭力不強,最低檔必須帶動車子到一個適合的速度,讓車子有適當的速度和能量,再打入下一檔,車子才能開得長久。
下半身、上半身轉腰、上臂肩部、揮肘、腕部扣球(壓球或推球),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圓心、就是一個角速度的軸心、一個檔位、一個能量的來源。
車子只有一個引擎,但投球不同,車子有不同檔位,投球卻是一樣的,如果上、下半身有了很高的能量,結果因為停頓,無法導引到手部,就是換檔不成功,雖然不會馬上顯示問題,但久了就會產生問題。
美式的投手,十分重視各部位的連結,十分注重連貫性、不喜歡停頓,而且重視低速檔所提供的貫性速度和能量,某些狀況下,他們希望腳快落地時,上半身就開始轉,上半身開始轉腰時,手部能連結,讓手部有貫性速度和能量。
十五、影片或圖片
有圖有真象,但被單張圖片所騙的例子也不少,有影象加上連續圖片是最好的,影象的好處是有固定的時間軸,不像圖片可能為了檢視投手的特定動作而抓圖,二個連續動作幾乎相同的連續圖,可能是二個投球時間差很多的投手的動作。
影片還能感受能量的傳遞、連貫性、速度和力量大小。
另外,側面(一、三壘)、正面(投擊方)、背面(二壘),能夠看到的東西都不相同,在允許的狀況下,都是要檢視的。
十六、最後
美式投法因為同時轉動的因子過多,手部以外的其它力量過大而難以控球。
另外佔球速最大比重的其實是手部(高速檔)。
因為上述二個因素,美式投法常讓台灣投手教練不想改變去學,選手也選擇有利的部份去學,而不了解整個系統。
反觀日本部份強投已有了部份下半身的底子,又學習美式上半身,而美國部份強投在上了年紀之後,有了上半身的底子,也加強了下半身的動作,都是一種交流,和對投球的運動力學的一個研究。
台灣投手到了美國,被改變姿勢的非常多,王建民和陳偉殷都曾被投手教練指出,上半身太早開,因為台灣和美國的投球系統不同。
結果美國有很多每年投超過二百局,還投了一、二十年的投手,而台灣除了賭簽消失以及受過日式投球的投手之外,幾乎都沒幾年就消失了,先發投個一、二年就必須變為中繼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