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別把學生當寵物養-1

 

20150227的新聞,不少媒體都有類似的報導,個人列出:

 

自立晚報 憂人口減少 因應策略在那裡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憂人口減少-因應策略在那裡-182549650.html

 

【記者郭穗台北報導】行政院長毛治國昨(26)日舉行記者會表示,由於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的雙重效應,臺灣的總人口在未來幾年即將發生巨大的結構性改變,15歲至65歲的工作人口總數在今(104)年達到歷史的高點後,未來將以每年約18萬人的速度下滑減少,政府及民間皆須審慎因應此趨勢。

 

毛院長指出,過去臺灣談人口政策,主要是關注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等現象,他在副院長任內,因負責人口政策,即要求經建會(現:國發會)研究15歲至65歲的工作人口曲線。經建會研究後發現,工作人口總數在今(104)年達到歷史的高點後(約1,700多萬)即開始下降,每年約有18萬人從區間消失,十年就有180萬工作人力的缺口,比整體人口下降還嚴重。

 

毛院長強調,這樣的趨勢,從政府到民間,都需要共同重視,不管是年輕人的政策、幼兒政策、老人照顧政策、企業發展政策,皆需因應這樣的情勢,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。

 

毛院長進一步說,面對這種情勢,在教育政策方面,要更認真思考,讓年輕人在教育階段,真正做到適性揚才。毛院長強調,「適性揚才」不應只是一句口號,應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價值。另外,目前還有勞動參與率偏低的問題,以及產業界如何適當轉型升級的問題,除了邁向高質化,還要引進國際間在討論的工業4.0等。

 

毛院長表示,在老人照顧方面,過去關注失能、失智長者的問題,仍要持續關注。此外,高齡社群中超過八成的健康及亞健康長者,他們不只是被照顧的客體,也可以照顧自己與他人,甚至是可繼續服務社會的主體,世界各國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,臺灣有很多這個年齡層的人,仍繼續貢獻社會,毛院長表達高度敬佩與謝意。2015/2/26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以下列出個人對於文中教育內容的一些想法:

 

1. 典型我國政府後知後覺,做短線,遇到問題還不一定面對的結果。人口紅利減少,我國不是世界上的第一個例子,歐、美、日都早有類似問題,為何現在才想到,因為以前不重要,想想退休金等制度不一樣是如此。

 

2. 多虧毛院長還知道這跟教育有關係,那簡單的說,我之前說台灣的教育是作文比賽,毛院長可真是解釋了一切,「適性揚才」本來就歐、美、日的教育精神的一環,他們也努力實踐,正如毛院長所批評的,不應只是一句口號,那不就代表以前的人都把”它”當成一句口號嗎?

 

3. 「應該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已的價值?」,這不是教育本來就該做的嗎?還是以前做不到,只是口號?還是問題沒發生前就不用面對他?還是把國民看成勞動者還是單兵,只是依政府或大企業的需要,教育、生產出生產工具,這種勞力密集的經濟發展思維早該改變了,教育早該提前做出應對。

  為什麼產業結構難以改變,因為教育還停留在舊時代,毛院長是這個意思嗎?有發現總比沒發現好,只是發現了,我們的教育觀真的能從現實需求,轉換為符合教育精神的未來怖局了。

 

4. 如同棒球一般,我們看到歐、美、日的校園規畫、課程安排,大部份的人肯定笑他們不懂經濟效益,笑他們是「三個傻瓜」。不過笑人家是笨蛋的人,不知道有四根手指指的是自已,他們不是笨蛋,他們早是開發中國家,薪資早已比我們高、人口紅利早已不多,他們注重教育是有原因的,他們不覺得那是浪費資源。

  不會去了解別人的用心,只會用目前的現況去取笑別人,難怪我們常常遇到問題才會跟。

 

5. 學生和寵物有什麼不同,學生是我們的未來,他們還是小學生時,或許我們還為了保護他們而限制他們,但他們年紀越大之後,應該給他們發展的空間,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某些不足,而跟他們說做不到,你們不要玩這個,照我跟你說的去做就好。

  學生未來一定要超越現在的我們,國家才會有希望,能夠盡力讓他們發展正當的興趣、目標,是一個教育制度的基本需求,如果因為我們的努力不夠,而無法提供他們足夠的空間,其實只是我們太小家氣、不懂教育的價值、只想創造我們目前的舊時代學生而無法和外國的未來學生抗衡。

  用我們的現況去衡量學生該是什麼樣子,難道不是一種時空錯亂嗎?以前的人不用手機、電腦,現在卻是基本技能,大老闆自已不會,還不是靠你的秘書幫你完成這些工作…。

  那些覺得一代不如一代的人,殊不知就是因為他們只想用以前的教育制度來教育他們,生產舊時代的我國國民來和未來的外國人士競爭,問題就是我們,我們自已做不到,只好限制學生,然後怪罪學生不爭氣…,這是何等的莫名其妙?

 

6. 在設立學校時,對於校區的空間大小規定,是有其義意的,想必也參考了不少先進國家的規範,但台灣開始設立學校的時候,當時的時空背景,也許非常的刻苦、或有復興基地的任務,所以往往勉為其難的設置學校,幾乎都沒有遵守規定,或是用勞力密集的心態來生產學生,在課程的安排上也幾乎如此。

  那麼在台灣進步的進程上,學校空間又是如何呢?依舊勉為其難的使用,依舊把學生當寵物,即使是養雞的雞農也知道,放山雞會比籠子雞好。

  學校設置後,能夠增加面積的不多,倒是常常看到為了道路或其它需要,而一直削減學校的面積。

另外也有不少,在舊校區遠處買了一片荒癈地之後,只是增加帳面上的土地面積,根本沒有實質運用的例子。

 

7. 因為院長是交通出身,我就舉交通的例子好了。在一個最有效率的交通策略就是上班地和工作地很近,所以的車子都不用開很遠,甚至也不要離鄉背景去外地工作,就不會有返鄉車潮,不過這是不可能的,就連電影“王牌天神”也說過,不能違背人的自主意志。

  難道新竹人讀書只能讀電子系,高雄人讀化工系,苗粟人讀汽車、觀光,台中人讀機械、電機,台北人讀財經、建築?這是不可能的,也不可能限定做什麼工作要住在哪裡。

  同樣的例子,學校怎麼可能限制學生要選什麼興趣?怎麼能夠因為學校自已的資源不足限制學生的興趣?難道學生是只能聽你命令的寵物嗎?

再著,台灣學校做表面工夫的能力也不簡單,常常做了又大又美的花園空地、校門或停車場,卻無視學生的使用空間?

  不是台灣的學生要求比較多,而是校地面積仍舊是刻苦的五十年代的台灣學校,比起外國實在是太落後了。這樣能夠「適性揚才」、能夠「應該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已的價值?」嗎?

 

8. 政府喊口號的能力常常是鬼打牆,每隔三、五、十年就會重提一次,提的越多,就證明政府的無能力,院長所提的教育精神,孔子先生就提過類似的話了,教育部也寫了類似內容幾十年了,現在因為經濟需求和產業轉型,您才發現它的重要性也許也還不晚,只是說得簡單,做起來難…

  類似的內容我三、五、十年前也提過了,但我知道三、五、十年後,我仍然會看到總統或院長提出類似的話,因為不管是那一黨都是教育口號,只會說不會做,你們只把學生當寵物養,你們只想訓練學生幫你工作,而不是讓學生在未來帶領我們,你們只存活在勞力密集的美好,無知的否定未來可能的競爭模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p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