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界的後勤部隊
後勤部隊在作戰時,是確保前線優秀的戰士是否能夠順利做戰的關鍵。
台灣的教育以外銷導向為主,會培養選手但不會培養選手所需的後勤部
隊。政府既然自認自已資金不足,想要台灣的企業和民眾擔起後勤的責
任,就應盡力培養民眾參與後勤活動和訓練。
國外的做法就是透過民眾和各項運動的密集接觸,去喜愛各項運動,不
知不覺、自動自發的去支持自身相關的運動。
外國主要有二種方式,第一是俱樂部(社區社團)方式,第二是學校的社
團活動,不管那一種方式,都需要一定的時間,因此學校單位的每日課
堂作息,往往只有六堂課,而非像台灣現行的八堂課。
很多人常舉日本高校野球有四千『隊』的例子,但甚少有人了解這四千
『校』的意義。日本高校,有近八成有『棒球社』,同時也有近八成有
『足球社』,其它運動、藝文社團的存在比例也很多。
日本有一萬一千多所國中,其現象相同,光日本國中的社團活動發展,
就比台灣的大學好了,運動的後勤能力可想而知,但這不是他們強,而
是我們差。
以台灣的成績效益觀點來看,也許日本學校的社團教育是很失敗的,因
為大部份實力很差,但以運動和藝文的後勤來說,日本是成功的。
不要以台灣的觀點來看日本的棒球社團,難道大家以為,日本政府每年
光在高校野球的經費,就有40億台幣??足球40億??國中更多??日本有上
萬座標準棒球場和標準足球場??
如果教育單位,覺得讓學生去參與社團活動,是件浪費時間的行為,不
妨參考各國學校的作息,就可以了解,其它國家會鼓勵學生去參與社團
,而不是像台灣只有一堂社團活動,應付五育並重的假口號。
當台灣的政府希望民間的力量可以當後勤時,試問,外國的學校花費很
多時間,在培養人民藝文、運動的參與度時,台灣的教育做了什麼,既
然教育單位不做,無關的企業和人民為何要拿出自已的錢來當資源,院
長在憤怒的同時,請問台灣的教育為了運動界的後勤能力做了什麼。
只會培養運動人材,卻限制運動後勤的發展,真正的問題在哪,其實是
明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