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執法很勤勞,交通科技安全在睡覺
愛國東路的事故看似是公車司機的問題,但卻凸顯了公車路線是交通上的特例。
1. 大眾交通工具的優先權通常是大家所能接受的,所以公車靠站和啟動的車道變化,和做出指差的停等動作時,一般用路人是可以理解的。
2. 此案中的路口,除了公車之外的車輛是禁止左轉的,又原本沒有公車左轉專用時相,因此公車是要越過四個車道尋找機會左轉的空檔。而該處的慢車道有安全島,前面還有一個小彎,所以視線有些不良。
3. 機會左轉的過程中,就如youtube火花羅和貓頭鷹提到的,需要觀察外車道到最後一刻,當公車靠近行穿線時,行穿線已快到公車下方死角,又要一次看整個橫條的行穿線約三十公尺的範圍,難度頗大。
4. 因為上述原因,因此禁止其它車輛左轉,簡單來說為了客運公司和交通局的交通路線,公車司機是冒著較大的交通風險在行駛。
5. 客運公司和交通局所說的指差,看似一個原因,但又似將責任都推給了客運司機。火花羅的公車專用左轉時相是相當有效可以解決很大問題的方式,而貓頭鷹的道路工程也是安全加乘,但其實科技也能有所安全提升才是,交通部和交通局喜歡用科技執法來賺錢,卻很少用相似的科技來提升交通安全。
6. 科技執法中有一項就是透過監視鏡頭來攝影,然後用圖形辨識來確認違規和車牌。而傳統的反射鏡可能面積過小,又位置反而可能有阻擋視線的問題,如果能用科技的方式來達到反射鏡的功能,這才是有用的交通安全創意。
7. 此案轉角後方剛好有一片公教用地,在人行道邊接近用地處可以架起大顯示螢幕,螢幕的左側顯示行穿線的影像狀況(一個對著行穿線的監視鏡頭),甚至可以用人臉辨識來突顯是否有行人在行穿線上。這樣公車在觀看慢車道車輛的同時,一旁的大顯示螢幕上可以看到行穿線的影像(不用擺頭過去,視線可以集中)
8.而大螢幕的右側是公車待轉的影像(一個對著公車停等的監視鏡頭)而同樣的行穿線上的行人往前看就可以看到螢幕上的停等區公車,當然也可以用圖形辨識來突顯是否有公車要左轉。
9. 另外現代公車為了服務乘客,都有裝設GPS定位,讓乘客透過手機或車站的指示知道公車的位置,因此理論上公車要轉過來之前,GPS就可以知道了,這個資訊也可以顯示在剛剛所說的大顯示螢幕上,來提醒行人,所以GPS不只是用來方便乘客,其實也可以把到安全提醒的作用。
10. 聽說科技執法真正用在道路安全的費用只有20%,聽說中央有要修法讓罰單更大比例反饋到交通安全上,簡單以大水庫來看,用交通罰單要達到上述的科技安全,經費並不缺,而科技執法的技術拿來用在交通科技安全其實也不難。如果政府真的在乎交通安全,而不是只有交通賺錢,那應該多多換位思考才是。司機為了公眾路線付出交通風險,政府能不能也做些甚麼,而不是什麼都推給司機。
11. 當然科技跟櫻木的左手一樣只是輔助,尤其氣候不佳或設備損壞等狀況就無法達到功效,甚至引起狀況的誤判,但正常運作狀態下,是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司機的疲勞。不論如何,良好的交通安全習慣仍然是用路人不可或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