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台灣交通自私行為
人的自私有時後無可厚非,但越能站在公眾考量,交通就會更安全。
近日有多件高齡駕駛的交通重大事故,引來在新冠貢獻良多的李醫師的族群劃分的言論,這自私的族群劃分,有如疫情時搶疫苗,也是自私言論的一種。
真正的公益性考量應該是不論新手的新手駕照規範、違規累犯的加重懲罰、老年人的換照實測,只要可以保障大眾安全(和駕駛人自己)的項目都要是實施才對,李醫師並不是交通專業人士,反而很多民間交通團體,對於考照就是全面性的考照改革,已經提出很多年了才是應該重視的。
另外也有立委說黑窗改革有人很困擾,我覺得幾十年都被黑窗阻擋視線的我才很困擾。
里長、議員也會有不專業的政治介入,如提前讓未驗收的施工中道路提前行駛。行人庇護島被撞後,反而認定是設計警示不良,警察、里長、交通局一起讓它變行人庇護爐,又是世界獨創的創舉。
車窗貼膜業者、職業駕駛也都有各自的考量,先不要說什麼蜘蛛人什麼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,在法律上有練過格鬥技的武術家或軍人,因為打架時的攻擊力強於一般人,判決時也是會列入考量,所以攻擊力更強的車輛應該要有更強的安全意識。
一般駕駛人也有很多自私行為,切西瓜求快 ,亂停車求方便,不考駕照求省事,黑車窗求隱私,職業駕駛求省錢,地方政府求賺錢 ,不打方向燈求保護手指?
還有自私的立委,違規不斷也不痛不癢。
2.最自私的是交通部?
最自私的可能是行政體系下的交通部?隨著人權的重視,外國考照越來越嚴格,道路設計一直安全性優化,法規一直調整,人家已經上太空了,我們還在殺豬公,只聽取自私團體的意見,改革牛步,反而把真正交通專業的民間團體(大部份都是參考外國新的交通制度)視為敵人,守著自創但不優質的國情不同。等到外媒爆出新聞了才醒了半下,接納民間團體的意見,等到出事了才想外國人是怎麼做的。
安全也不是交通部的首要考量,這次的高齡事件車輛,疑似都是黑窗(有可能是角度反光),雖然跟交通安全沒什麼關係,但事後檢討根本都看不出駕駛的狀態。
一開始說黑窗很危險,但因為有人很困擾就縮了,安全就變其次了?違規停車因為駕駛很困擾,安全也變其次了?我個人的感受便是交通部有沒有專業不知道,但很容易被干擾,安全性也被干擾,然後呢?就慢慢拖吧?
交通部長說了類似 : “整體提升用路習慣,得先從基礎教育做起,從小孩到職業駕駛,都要深植交通安全的觀念,以前討論車行順暢,但現在要思考的是「以人為本」,車行速度放緩,即便些微塞車,行人能更安全。”的話,讓人直覺是要考照改革,結果只宣導用說的,不全面實際納入考照,只適用於某些政策考量,例如推行行人庇護島。
但考照改革沒有時程表。用說的就好比獵人的念能力者或X教授,大家聽聽交通就會改善?老實說交通部的宣導我的接觸吸收效果很小。
交通部長也說過他騎機車自身都是兩段式左轉,這話也有點自私,因為現在道路改革後,不少雙車道路段改成只能機會左轉,但考照沒考,沒有回訓,就會變成一種交通隱憂,而部長跟不上自己交通改革,沉戀在兩端式左轉中,也不想推動考照改革,是不是一種自私呢?
3.無照、沒考過駕照事故重複發生
幾年前有彰化兩小妹也是被無照駕駛撞到死傷,當時的駕駛也沒考過駕照,所以台灣的交通制度只是罰錢了事嗎?有沒有追蹤、勸導?
當時的植栽擋到兒童的身高,這種大人本位思考有沒有改善?
4.寬鬆式交通安全體系
台灣的交通在開發中時期,將效能擺在優先,隨著經濟發展,汽機車數量都會大幅提升,但改革卻緩不濟急。違規或肇事的法律責任輕,國民形式執照的駕駛執照(實測注重操控能力,交通安全觀念只用筆試。歐日偏向專業能力,駕駛能力和交通安全觀念皆需模擬實測)
鬆散式交通會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自私,因為考照幾乎只要會操控,沒教怎麼公益化大眾安全交通理論,「很多安全觀念都要人民之後自己學,連什麼燈號可以左轉都會有一半的人不知道,交通安全知識可見一般」,所以有少部份人不想理解和體現,就會產生自私行為,甚至壞習慣幾十年了還不改,出車禍後就會說我這樣開了幾十年都沒事,殊不知平常都是別人在讓他,當兩個都不讓的在一起就出事了。
所以我們是在一個鬆散式自私的交通環境中,交通行政也是鬆散自私,交通局官員遇到校園交通安全時,也鬆散自私的認為是導護人員的責任。
基本上台灣的法規、道路設計、考照規定都偏向於此,自然法官認定上就會與外國有所不同,畢竟考照沒考行人庇護島,撞到了還要怪沒教到,影響交通效能,是新的道路設計。有問題的地方太多,難以認定主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