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在2009年,準備花十二億來做「有品教育」,企圖提振學生的品德、
品質及品味等三品素養,只是這種計劃終究只是計劃而已。
自從我國學生和國際的體適能成績,正式數據化比較之後,成績差到讓教育
部大為緊張,推行了不少計劃,結果計劃只是計劃,結果仍然沒有多大的進
步,現在又推行「有品教育」,專門在搞計劃,只是難道學生是神嗎,課程
已經比外國多了很多,還要再花時間去做體適能和有品教育等……,當我國
的學生還真是辛苦,生活一點『品質』也沒有。
當我們教育出現很多問題,就表示我們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,是有檢
討必要的,應該制度化的把需求的內容編入,而不是用計劃去另外增加。簡
單的說,就是要了解別人的制度為何可以,我們為何不行,既然認為品德重
要,為何不制度化的執行,而不該用計劃。
台灣的智能教育時數遠高於其它各國,但教育本身就不應該用量化的成績來
決定學生的好壞,就算需要也是逼不得已的,這是教育需有的體認,尤其智
育成績也不應該是學生的全部,但我國過度僵化的教學,課程過度依賴課堂
學習,產生的就是成績量化,學生在學校的重心也在成績,老師教書都來不
及了,當然也以智育為主。
台灣過份的智育教學,造就的就是只注意課程學習,根本沒空去了解什麼叫
做品味,什麼是讀書之外也重要的興趣,因此產生沒有『品味』的學生。
台灣的教育部本身就沒品了。
1.在高中課程網要中,沒有『品德』的掛上五育並重,欺騙別人和自已,流
於作文形式,浮誇不實。
2.因為在學校的課堂課程已經很多,還要配合的做計劃,學生生活當然沒有
『品質』了。
2.課程中有百分之八、九十都是在做學業學習,就是沒『品質』只注重智育
。當然就沒什麼『品味』了。
這種沒品的教育部,訓練出來的學生,當然就比其它先進國家沒品啦。自已
做不到,還要別人來做,也是沒品的行為。用品德的觀點,五育並重這個詞
用在台灣的教育是錯誤不符的,因為實際的作為上,台灣本來就沒什麼在做
其它四育。只是台灣的作文中,有沒有不是重點,時機用的對不對才重要,
所以相信當作文說到教育時,一定很多人用上這四個字,還因而得高分數吧
。
台灣的課程網要,明明是智育為首,其它四育插花的規劃。攞上了五育並重
,也許是優良的作文能力,但卻是沒品的行為,教育部都沒品了,何況是學
生呢?
留言列表